超越《熊出没》!张艺谋《第二十条》为什么逆袭?

来源:1905电影网人气:8更新:2024-02-21 15:00:06


1905电影网专稿在创纪录的最强春节档之后,后劲最足的电影,非《第二十条》莫属。不仅一路逆袭,连续两天蝉联单日冠军,总票房还超越《熊出没》登上2024年度季军宝座,画出了一道漂亮的票房曲线。



《第二十条》作为国内首部聚焦“正当防卫”议题的现实题材影片,以鲜活的现实题材故事、亦庄亦谐的叙事风格和小人物视角展现了《刑法》第二十条背后的法理人情。


在创作中也参考了昆山反杀案、福州赵宇案、涞源反杀案等大量真实案例,将这一曾经“沉睡”的法条如何被推动和唤醒的故事娓娓道来。



“法不能向不法让步”、“法律是让坏人犯罪的成本更高,而不是让好人出手的代价更大!”


《第二十条》在喜剧背后这份沉甸甸的现实意义,也是口碑热度持续走高的原动力所在。


就像导演张艺谋所说,这部电影最大的主题就是老百姓要的公平和正义,希望透过最基层的检察官“为民请命”的经历,拍出一个让人感同身受的故事。



从现实到电影,从戏里到戏外,《第二十条》何以直抵人心,成功逆袭?我们又为什么需要这样的电影?


01


中学生因制止校园霸凌打伤施暴者;


公交车司机看到女乘客被骚扰挺身而出,将流氓打成骨折;


面对长期欺凌,村民怒而反抗,扎伤村霸致死。


他们的行为究竟是正当防卫、防卫过当还是故意伤害?这是《第二十条》中的三个主要案件,都指向片名中的《刑法》第二十条,即“正当防卫”相关的法律条款。



我国1979年刑法就对正当防卫制度做了专条规定,1997年也曾进行修订,是保障人民权益的一项重要的刑事法律制度。


但很长时间以来,这一制度都没能得到全面的适用。“第二十条”也因此被称为“沉睡”的法条。



为何“沉睡”?“唤醒”它又有多难?


正如电影前段展现的那样,“正当防卫”案件在实际办理的过程中总会遇到种种困难:既有事实的层层迷雾、取证的重重障碍,还有社会舆论的巨大压力。


再加上“谁能闹谁得利”“谁伤重谁有理”“杀人就要偿命”等传统观念的束缚。


类似案例大多采取“各打五十大板”的方式,甚至以故意伤害、故意杀人等罪名起诉、判刑。



就像雷佳音饰演的检察官韩明一口气就能举出无数的先例:2014年周显平案,故意伤害罪;2015年贾云珂伤人案,故意杀人罪;2016年何峰伤人案,故意伤害罪…


“都是这么办的!有什么不对!”



影片中这些案件的名称也许是虚构的,但背后却是一个个真实的案例。有如此多的判例在先,想要挑战传统,打破过去的司法惯性,可想而知需要付出多么大的勇气和代价。这是《第二十条》的第一重现实。



02


“你办的不是案子,而是别人的人生。”“所有正确的事情都有代价,但不能因为有代价就不去做。”


这是检察官吕玲玲的办案法则,也是支撑她一直为郝秀萍一家奔走鸣冤、伸张正义的动力所在。



演员高叶在“下生活”的时候,一位检察官的话曾让她深深震撼:尽己所能,惩治犯罪,为弱者鸣冤,为苍生请命。


现实中,也正是因为有无数这样尽职尽责的法律工作者,用一个又一个案件,才推动了“第二十条”的不断苏醒。



全程参与影片策划、制作的最高人民检察院影视中心制片人张婷婷就曾透露,影片中的故事情节正是以现实中多个正当防卫案件为基础进行的再加工,其中就包括昆山反杀案、福州赵宇案、涞源反杀案等曾经轰动全国的知名案件。


2018年7月,河北涞源,王磊深夜持刀闯入王新元家中,此前他曾多次骚扰猥亵王新元女儿。面对手持利刃的歹徒,王新元一家三口合力将其反杀。依据《刑法》第二十条,王新元一家被认定为正当防卫,不予起诉。



2018年8月,江苏昆山,醉酒驾车的刘海龙在路口与同向骑自行车的于海明发生争执。刘海龙从车中取出一把砍刀连续击打于海明,后被于海明反抢砍刀并捅刺、砍击数刀,经抢救无效死亡。依据《刑法》第二十条,于海明的行为属于正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2018年12月,福建福州,赵宇为阻止女邻居被打,致施暴者重伤。依据《刑法》第二十条,赵宇的行为被认定为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并被评为见义勇为先进分子。



2020年,为依法准确适用正当防卫制度,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印发了关于依法适用正当防卫制度的指导意见。


其中明确提出:要切实防止“谁能闹谁有理”“谁死伤谁有理”的错误做法,坚决捍卫“法不能向不法让步”的法治精神。



随着一个个案件的不断推动,当“当庭释放,免于刑事处分”、“做出不起诉决定”、“属于特殊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的判决声与法槌声交替落下,“沉睡法条”正在被唤醒,法治建设也向前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从海量真实案例出发,以小切口折射大变革,这是《第二十条》的第二重“现实”。


03


刑法中的“第二十条”究竟有怎样的意义?为什么要“唤醒”它?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罗翔曾这样解读:正当防卫法律的本质是向民众授权,鼓励民众向不法侵害作斗争,法无需向不法让步。


用简单的话说,就是不能让见义勇为者寒了心!要让坏人犯罪的成本更高,而不是让好人出手的代价更大。



昆山反杀案主办检察官在看过《第二十条》后,对两个细节印象很深:一个是公车司机女儿追问检察官韩明:如果你在那辆车上,会怎么办?当时影厅中一片寂静;


另一个是韩明在听证会上的慷慨陈词,话语甫落,全场观众便自发地鼓起掌来。


“人心向背,跃然银幕!”这也让他想起法国思想家卢梭的名言:“一切法律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



法律的权威来自老百姓最朴素的情感期待,而这种期待归根结底不外乎“公平”和“正义”四个大字。


这是张艺谋选择拍摄这一题材的初心所在——在普法的同时,回应观众内心对公平和正义最朴素的追求与向往。


这是《第二十条》受到关注和热议的原因,也是现实题材电影的意义,着眼社会,传递关怀,为弱者发声,为老百姓说话。



当年的《我不是药神》聚焦每一个老百姓的药品刚需,推动了政策改革;《孤注一掷》展现了电信诈骗的方式和危害,掀起了“全民反诈”的热潮。


《第二十条》也同样与每个人息息相关,它关系到自身有难时,是否有底气正当防卫,也关系到他人有难时,是否有勇气伸出援手!



唤醒正当防卫条款不是一两个案例一蹴而就的事,它需要千百个案例,需要让正当防卫的理念成为深入人心的共识,电影《第二十条》仅仅是一个开始。


愿我们都有不沉默的勇气,愿老百姓在每一个司法案件都能感受到公平和正义。


( ¯(∞)¯ 注:文章内容转载1905电影网

Copyright © 2008-2024